迁校后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3-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迁校不易,落地更难。

    2015年春,作为北京市重点疏解项目,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年时间过去,学校近况如何?其发展路径与做法能否给正在疏解中的其他学校以启示?

    近日,记者对此进行探访。所闻所见,录于此,是为迁校后记。

    1

    空间大了

    一见面,孙仕敏就用“舒展”两个字形容疏解后的心境。在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摞与顺义发展相关的各种资料与文件:《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规划图》《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顺义区实施临空经济高端人才聚集工程的工作暂行办法》《顺义区委组织部、北京城市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校疏解到顺义,扩展的不光是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作为空间大了。”身为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主任,孙仕敏对过去在知名大学林立的海淀区发展经管类专业有明显的夹缝感和憋屈感。“现在好了,许多过去难以落地的想法能够在新校区实现。”

    孙仕敏说的想法落地,指的是学校搬迁新校区后,正在结合顺义当地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需求,重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科研方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眼下,她所率领的经济管理学部,就在瞄准顺义区总部企业和正在建设的临空经济核心区,积极探索打破现有学科、专业边界,打造与之相关的临空经济学科群、专业群,培养临空经济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航空服务、现代物流、新兴金融、商务会展等专业人才。“学校过去已有的空乘专业,到顺义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学专业新增了融资租赁行业订制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增设了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及跨境电商专业方向。这在以前很难想象,现在都在一步步落地。”去年,孙仕敏还申领了顺义区人才工作创新项目课题——《基于临空经济重点产业集群的人才工作创新研究》。“可以做的事太多了。”

    2

    发展快了

    从北三环太阳宫桥京承高速入口出发,沿机场北线高速、顺平路一路向北向东行驶,一个小时左右到达顺义杨镇。进入杨镇木燕路,北京城市学院新校区赫然在目。

    据学校宣传部部长陈茂旺介绍,自2015年至今,新校区已入住1.1万名本、专科生。“学校一共有2.3万名学生,前年首批搬过来5000人,去年又住进来6000人,计划今年9月还要迎来5000名左右新生。等到明年最后一批学生搬过来,我们就完成北京市的疏解任务了。”

    在顺义新校区,记者看到,围着一圈的安全护栏内,学校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收尾。其中包括1座教学楼、3座宿舍楼和1座气膜馆。“未来三期校园规划还有30万平方米,其中的篮球馆、网球馆、游泳馆、设计艺术中心、文化剧院等文体场馆都会向社会开放。”陈茂旺指着二期建设工地更北的地方说。

    事实上,北京城市学院所迁顺义新校区并非零起步,而是在当地原有一所高职和两所中职新建不久的校址上扩容再建。新校区建设同时,这3所中高职院校也被北京城市学院全面承接。由此,学校搭建了一个包括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在内的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平台。这一切,现在回过头来看,多半归功于学校当初果断决绝、率先响应疏解令。“的确为学校发展抢占了不可多得的先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如是说。

    学校发展快了,后勤保障、文化建设、队伍稳定、专业提升等一系列内涵发展问题必然一股脑摆到眼前。学校疏解搬迁,搬的不光是办公室、学生宿舍这些物件,更是人的思想。疏解前两年,经管学部与其他学部一样,只是部分教师每周坐班车往返于城里和顺义校区之间上课。今年新学期开学之后,学校所有教师都将进入新校区。从城里搬到几十公里外的顺义校区,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应对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在妥善解决问题与困难的同时谋求更大发展,对学校每一个管理者来说都将是一场大考。思想工作必作于细。孙仕敏现在除了要考虑学部的专业发展外,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做教师的思想工作。“教师队伍稳定了,学校发展才有保障。”

    3

    地方乐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条潮白河将北京顺义分成了河东、河西两个部分。河西,经济发达,燕京啤酒、现代汽车、鹏程肉业、牵手果汁等众多知名企业集聚于此,并且,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也在顺义河西地区;而河东,则一向发展缓慢。“对于一所应用型大学,我们看好的是城市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能力,这对杨镇、对顺义都是难得的发展良机。”顺义区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向东对城市学院落户顺义带来的后效应信心满满。

    实际上,北京城市学院的疏解,某种程序上也的确提振了顺义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潮白河以东地区约占全北京市面积的六分之一,2015年以前这里没有一所高校。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杨镇的未来被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在日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中,杨镇不仅榜上有名,获得了国家政策的直接支持,而且被赋予“科教魅力小镇”的新定位。

    从地方官员到老百姓,顺义的上上下下,没法不为此偷着乐。

    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介绍,学校搬迁至顺义后,原中关村校区将改建为公共服务性质园区,3D打印研究院、亚洲文化设计中心等项目会陆续入驻,而其孵化和研发成果,将最终落户顺义,使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这个研发园区与顺义杨镇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即:“中关村孵化+顺义落地”。不仅如此,学校在直接疏解25000多名师生的基础上,还将间接带动市区3到5万产业人口迁移至顺义,为杨镇地区形成以城市新兴服务业为主的高精尖产业结构,成为北京东北部微中心和顺义新城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刘林说,除了杨镇,学校与顺义区城建系统和驻区大型建筑建材企业共同组建的产学联盟、与顺义区十余家高科技企业组建的2025智能制造产学研联盟、与中航工业和部分驻区航空公司组建的航空文化产学联盟、临空经济人才培养联盟等工作,也都在有序推进。学校还与中关村顺义园管委会共建了“协同创新发展中心”,“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然会带来学校和整个顺义区发展的双赢。”(本报记者 时晓玲)